在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别树一帜的“广州模式”,如何大步迈向权利保障时代?月初刚刚出台的《中国公共图书馆法》征求意见稿,可从《广州公共图书馆条例》借鉴什么?昨天,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序幕的“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”一一给出答案。
本次年会于12月16~17日在广州召开。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,广东省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慎海雄,广州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陈建华等出席。
市长发言
一座城市不能没有图书馆
陈建华在会上强调,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,图书馆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、一座城市的重要标志。“它是城市的“文化客厅”、读者的“公共课堂”,是一所没有围墙、没有门槛、没有学制限制的“编外大学”。”
图书馆不是“数字时代”摆设
“我始终认为,就一座城市而言,图书馆体现的不只是城市的文化符号,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力量和精神特质。一座城市可以没有酒吧歌厅,但绝对不能没有公共图书馆。没有酒吧歌厅的城市,少的只是灯红酒绿。但没有图书馆,这座城市缺少的就是精神粮仓,人类灵魂就找不到栖息之地,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精神家园。”
陈建华说,广州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图书馆事业,始终致力于建设与城市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图书体系。特别是近年来,围绕建设“图书馆之城”的发展目标,持续加大投入,不断开拓创新,图书馆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。
在发言中,陈建华多次提到,“目前很多领导、城市管理者有疑问:数字时代人们是不是不到图书馆来了?图书馆是否将成为摆设?”
他认为,广图新馆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,广图新馆开放短短两年创造了两个世界第一,一是单馆面积10万平方米,二是日均读者2万人次。“英国伯明翰市6月刚刚落成了欧洲最大的图书馆,3.5万平方米,伯明翰市长来访我带他去广图,他很吃惊,很震撼,欧洲第一的图书馆到广州只能排第三。增城的图书馆就达到3.8万平方米。”
图书馆长就是城市的“面子”
陈建华认为,图书馆展示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,是城市的“面子”,他开玩笑地跟来自各城市的图书馆馆长们说,“馆长们回去后告诉你们城市的管理者:‘我就是你们的面子’。”
广州举措
超3万平方米科技图书馆选址天河
在发言中,陈建华透露了广州下一步的文化动作,其中不少是第一次披露。
科技图书馆还要等一年多
陈建华说,广州的图书馆事业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,广州经济总量过去27年排全国第三,但图书馆建设方面可能都进入不了前十,所以以广图新馆为标志,以后每年都会有一批新图书馆建成。
陈建华透露,市政府常务会已经正式决定将新建一座广州科技图书馆,地点定在太古汇西北角已经建成的一栋5层楼,“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,正在设计和装修,大约要一年多。”
陈建华特别向参会者介绍,“太古汇是广州最贵的地方,广州的商业中心,华南地区最高档的地方,太古汇里面商铺出租价格已经很高。”而广州要在这样的地方做图书馆,“做商业不如做文化”。
据了解,广州将按照最先进的理念做好科技图书馆的设计,其中将有两百万册科技图书。该图书馆的运营和管理方法上,也将有所突破,“科技图书馆将类似科技人员的研发中心,你需要什么科研信息我从全世界给你收集来,办一个崭新的图书馆。”
明年1.5亿元买书500万册
陈建华还透露,市政府已经决定,明年安排资金购买500万册图书,耗资大概1.5个亿。“其中大概100万本给广图,剩下的绝大部分都放入将新建的科技图书馆。”
千万元投入研究古籍脱酸保护
陈建华也特别重视古籍保护工作,“我们50年代出生的人,经过文化大革命,扫四旧,恐怕很多古籍善本都毁于我们这代人,因此有愧疚心理”,他与复旦大学校长、中山大学校长等专家正共同努力保护、修复、复活古籍, “古籍保护纸张脱酸是关键,但进口一台脱酸设备要2000万欧元,而且效果也不够好,目前中大和复旦承担课题,国图和广州图书馆参与,广州出资1000万元,专门研究书籍脱酸。”
此外,今年广州还计划进行广州市博物馆条例的启动工作,让广州成为图书馆之城、博物馆之城。
5点倡议
探索推广图书馆
24小时自助开放服务方式
针对广州图书馆事业的总体发展,陈建华提出了五点倡议: